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天道小说网 > 历史 > 战国大司马 > 第171章:前狼后虎(二)【二合一】

战国大司马 第171章:前狼后虎(二)【二合一】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7 02:45:45 来源:香书小说

『PS:明天要早起与媳妇到宜家买张新桌子码字,得早点睡,今晚就先不补更了。』

————以下正文————

时间回溯今日凌晨,正值赵贲、廉颇二人在兵败后逃回阳文君赵豹的军营,而蒙仲则带着近四千名王师降兵回归群丘军营,此时,乐毅与武婴二人,正带着三百名信卫军潜伏在肥邑的北部。

肥邑的北部,即此前信卫军驻军的地方,蒙仲、乐毅、蒙遂等人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训练士卒,对附近的地形也较为熟悉,不至于轻易暴露行踪。

当然,主要还是没人来关注的关系——谁会想到已“倒戈”叛军的信卫军,竟会偷偷潜回其曾经的驻营呢?

而从信卫军驻地再往北,即邯郸与曲梁之间的必经之路。

不错,邯郸、肥邑、曲梁,从鸟瞰来看三地就呈三角的模样,这使得乐毅率军潜伏在此,轻轻松松就能监视邯郸向曲梁的运输队伍。

但由于邯郸也并非每日都派人向曲梁运粮,因此乐毅率军抵达此地后的头两日,倒也没什么收获,一直到今日八月二十六日的凌晨,乐毅这才收到了消息,得知有一支运粮队伍正从邯郸方向而来,往曲梁邑而去。

“这支运粮队伍有多少粮车?多少民卒?”乐毅询问着前来禀报的信卫军士卒。

那名信卫军士卒便回答道:“目测有五、六百辆运粮车,上千人押送。不过据目测,大多应该都是征召的役卒,只有寥寥百余兵卒。”

或许有人会觉得,如此规模的运粮队伍,竟然只有区区百余名士卒,邯郸那边也太过于疏忽了。

但事实上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在当代“偷袭粮道”这种计策极为罕见,毕竟此时的兵法大多都是针对「如何削减对方有生兵力」,很少有涉及专门狙击敌军的粮道。

更何况邯郸与曲梁邑实在相隔太近,因此,邯郸才派了区区百余名兵卒跟随。

顺便提及一句,即是是那百名押运粮草的兵卒,他们肩负的任务也并非是防备敌军的偷袭,而是管理那上千名的役卒,督促他们按期将粮草运到目的地,否则,无论是那些民夫,还是他百余名兵卒,都要受到惩罚。

“这样啊……”

乐毅闻言皱着眉头思索着。

见他这幅模样,武婴在旁说道:“那上千人不过是役卒,不堪一击,纵使有百余名兵卒,亦挡不住我三百信卫……若是出击,必能取胜!”

“莫小看那些役卒,毕竟有上千人……”乐毅微微摇了摇头。

他们口中的役卒,说白了就是服兵役的平民,接受过较为初步的训练,会使用兵器与甲胄,但也仅仅只有这种程度而已,跟真正的兵卒相比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在非战争情况下,这些役卒一般负责押运粮草,但是在国家战争吃紧、兵力消耗严重情况下,这些役卒也会被再次征召,在短时间内再次经受加强训练,然后迅速投入战场,大致就是预备兵的意思。

考虑到这些役卒都经受过基本的训练,又考虑到己方终归只有三百名信卫军,乐毅并不希望与其正面交锋,毕竟以三百人进攻千余人,就算信卫军再悍勇,多多少少也会出现些伤亡,而这,是乐毅不希望看到的。

“我有个主意。”

招招手让武婴凑上前,乐毅附耳对前者说了几句。

简简单单几句话,就听得武婴方才还略显紧绷的脸庞立刻就露出了笑容,还不住地点头称赞:“好计策,那就这么办吧!”

商议定之后,乐毅当即召集了麾下的信卫军,只见他把其余兵卒通通交给武婴,自己则带着百名信卫军,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大路上,朝着前方那支运输队伍而去。

而此时,距乐毅队大概六七里外,从邯郸而来的那支运粮队伍,正缓缓地行走在大路上。

负责押运粮草的将领叫做赵丹,亦是赵氏一族子弟,不过并非出身安平君赵成、阳文君赵豹这两支,而是内史赵造的堂侄,在朝中担任田部吏的职务,以往负责向各乡邑征收田租税收,别看身上也穿戴着光鲜的甲胄,但其实并非是经历过征战的军将。

“最多明日晌午,这批粮草应该能运到曲梁……也不知那边的战事打地如何了。”

在这支运粮队伍唯一的一辆战车上,赵将赵丹目视着曲梁邑的方向,低声嘀咕着。

邯郸与曲梁邑相距不远,毕竟曲梁就在邯郸城的东北面,直线距离约百里左右,但算上绕行于两地之间的丘陵,实际路程大概在一百二十里左右。

考虑到吴起训练的魏武卒即是担负着几十斤的负重,都能在半日左右徒步百里,这个距离着实不远。

当然,那只是急行军,且对象还是魏武卒这种整个中原最精锐的步卒,而赵丹押运粮草的行程,那就远远不如魏武卒了。

这不,在接到了来自内史赵造的命令后,他于八月二十六日上午在邯郸启程,率领千余名民夫与百余名运粮卒,足足赶了一日的路程,也只走了五十余里。

这也难怪,毕竟在这个马匹仍然紧缺的年代,马匹一般分为三等,即戎马(战马)、田马(打猎用的马)、驽马(资质较差的马),可即便是驽马,当前也是颇为珍贵的,大多用在远途输运粮草,比如从邯郸向千里之外的雁门郡输运粮草物资等等,而距离较近的地方,比如说眼下赵丹奉命向曲梁邑押送粮草,一般都是征召民夫服役,用人力推着车来运输。

凭借人力而不是借助马力来运输粮草,这速度当然不会快到哪里去。

而就当赵丹正在想着曲梁邑那边的战事时,为他驾驭战车的士卒忽然提醒道:“田部吏,前方有一支队伍接近。”

“唔?”

赵丹愣了愣,抬头看向前往,果然看到一支百人左右的兵队正朝着自己一行人而来。

『这些人……』

赵丹皱了皱眉,当即下令运粮的队伍原地停下,旋即,他吩咐驾车的士卒靠近过去,远远朝着对面的兵队喊道:“那边的,你等是哪里的兵卒?”

此时出现在赵丹面前的百人队伍,正是乐毅率领的一百名信卫军。

待听到赵丹的喊话后,乐毅大声回道:“我乃奉阳君麾下的卒长,奉命前往邯郸催粮。”

一听这话,赵丹也没怀疑,待乐毅走近后奇怪问道:“曲梁很缺粮么?”

乐毅摇摇头说道:“先前并不缺粮,不过近段时日,阳文君所掌的军营几度被叛军偷袭,期间被烧毁了些粮草……”

“哦。”赵丹释然地点点头,毕竟他在邯郸,也听说了阳文君的军营被叛军袭击这件事,倒也不觉得奇怪。

释然之余,他提醒乐毅出示令符。

乐毅当然不会有奉阳君李兑军中的令符,不过他也不惊慌,只是故意用好笑的样子看着赵丹道:“这点小事,哪用什么令符?”说着,他岔开话题问道:“这些莫非是运往曲梁的粮草?”

可能是信卫军也穿戴着赵国的甲胄,让赵丹无法辨别,亦或是赵丹根本没想到竟然会有叛军绕过曲梁出现在此地,以至于他对自称「奉阳君属下」的乐毅并无怀疑,点点头说道:“不错,我奉内史之命,押运这批粮草至曲梁……小兄弟怎么称呼?”

“李毅。”乐毅冒认道。

一听对方自称姓李,原本还浑不在意的赵丹,当即就客套了许多。

毕竟在赵国,李姓出自早已故去的赵国上将军李同,奉阳君李兑即是嫡孙,不夸张地说,赵国的李氏一族,至少七成都是李同这一支的,与赵氏一样都是赵国的大姓。

想到这里,赵丹立刻下了战车,客客气气地与乐毅打着招呼:“原本见小兄弟有些眼生,不曾想竟是李氏一族子弟,愚兄赵丹,目前担任田部吏一职……”

说着,他为了表现亲近,拍了拍乐毅身上的甲胄。

结果一拍之下,他就感觉有点不对劲,因为他感觉乐毅身上的甲胄非常厚实,似乎不止穿了一层甲胄的样子。

然而赵国的军队,普遍都只有一层甲胄,除了……

『信卫军!』

霎时间,赵丹面色大变,正要抽身后退,却猛然见到眼前闪过一道剑光,旋即,一柄冷冰冰的利剑架在了他脖子上。

“这可真是没想到……”

瞥了一眼自己身上被赵丹拍到的地方,乐毅突然面色一正,喝道:“动手!”

话音刚落,此前已有意无意向那些粮车靠近的信卫军士卒们,当即将手中兵器对准了那些役卒,朝着他们杀了过去。

此时,乐毅一边挟持赵丹,一边大声喊道:“我乃信卫军佐司马乐毅,此番特来劫掠这批粮草,不想死的,就逃命去吧!”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一阵喊杀声,原来是武婴率领着其余两百名信卫军从远处杀向这边。

可怜那些役卒根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有几名运粮的同伴被那些士卒所杀,当即大为恐慌,旋即再听到乐毅那番话,当即丢下粮车,纷纷转身逃跑。

甚至于,就连那百余兵卒亦转身逃跑了。

也是,一群可能连战场都未曾踏足的兵卒,何来的勇气面对被誉为赵武卒的信卫军呢?

不费吹灰之力,乐毅兵不血刃就截获了王师整整数百辆粮车的粮草。

待武婴带兵汇合后,乐毅吩咐士卒带走了五十辆装满粮食的粮车,至于其他数百辆,他下令放火焚毁。

看着那一车车的粮食被烧毁,想来任谁都会感到心疼,但没办法,毕竟信卫军不可能带走这里所有的粮食,只能烧毁。

“他怎么办?”

在放火烧粮之后,武婴转头看向被两名信卫军士卒挟持的赵丹。

见此,赵丹大为惊恐,连忙求饶道:“我只是负责押运粮草,我……”

“放了吧。……就像他说的,他只是负责押运粮草的官吏,杀之无益。”乐毅想了想说道。

“放了?”武婴皱眉说道:“若放了此人,他必定会去向李兑禀报此事……”

“那又怎样?”乐毅轻笑道。

说实话,他还巴不得李兑派人来围剿他呢——若李兑仅派数百人前来围剿,那根本奈何不了他与他麾下的信卫军;若李兑军敢派出成千的军队,公子章与蒙仲必定会趁机进攻曲梁。

想到这里,乐毅对那赵丹说道:“你到曲梁去转告李兑,我乃信卫军佐司马乐毅,此番袭掠了你方的粮草,并且,我还会继续袭你军的粮道……”

“是、是……”赵丹连连点头。

就这样,赵丹侥幸逃过一劫,在乐毅、武婴带着兵卒离开后,被抢走了战车的他,带着身边仅剩的几名兵卒徒步奔到曲梁,向奉阳君李兑禀报了这件事。

“信卫军佐司马乐毅……”

在听完赵丹的讲述后,尤其是听了赵丹所转述的乐毅的那句原话后,奉阳君李兑砰地一声把拳头砸在面前的案几上,一张布满褶皱的脸上,满是怒容地骂道:“狂妄,实在是狂妄!一个中山出身的小子,竟然敢……”

他心想,我奈何不了蒙仲也就算了,毕竟蒙仲那小子手底下有数千叛军,还占据了群丘一带的有利地形,易守难攻,你乐毅仅率三百信卫军,就敢在我军背后断我粮道?当真是不知死活!

想到这里,他当即转头看向廉颇,准备叫廉颇带兵去对付那个乐毅。

但刚刚张开口,李兑就改变了主意。

他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若派廉颇去对付那乐毅,那蒙仲这么办?明显是蒙仲那小子的威胁更大啊!

而目前在他军中,唯有廉颇还能与那蒙仲相抗衡,若将廉颇派出对付乐毅,待下次蒙仲率军前来偷袭时,他这座军营恐怕也保不住了。

想到这里,他唤来了自己的儿子李跻,在说明情况后,他吩咐儿子道:“跻儿,你即刻率领三千兵卒,前往曲梁以西、肥邑以北那一带搜寻那叛将乐毅的踪迹,务必要将其围杀,以震慑叛军!”

“喏!”李跻抱拳而去。

看了一眼李跻离去的背影,阳文君赵豹问李兑道:“看你这样子,是不肯放弃曲梁?”

听闻此言,李兑缓缓摇了摇头。

不错,虽然眼下的战况很不利,但李兑还是不肯就这么将曲梁邑拱手相让,一方面是考虑到弃守曲梁将使叛军士气大增,另一方面则是不希望叛军占据曲梁。

毕竟曲梁乃是邯郸周边的大邑,自从晋国时代六卿之一的荀林父(中行氏、智伯)在这一带击败了赤狄之后,曲梁邑便日渐繁荣起来,后来赵敬侯将王都从中牟迁到邯郸,也是考虑到附近有曲梁这座大邑。

更何况眼下已临近九月,再过不久曲梁邑境内田地的作物就能收割,此时弃守曲梁,岂非是白白将大量的粮草拱手让给了叛军?更别说曲梁邑内亦颇为殷富,将这座大邑让给公子章,公子章就能从这里收刮到一批金钱用于激励麾下的叛军兵将。

无论怎么想,都不能让叛军得到曲梁邑。

“再……再坚守看看。”李兑犹豫着说道。

见此,阳文君赵豹也不好再说什么——虽然跟他本人其实没多大关系,但不能否认,他麾下邯郸军其实早已经一败涂地了,因此他也没有资格去反驳李兑的决定。

当日中午,奉阳君李兑之子李跻率领三千兵卒离开曲梁,向西前往搜寻乐毅的踪迹。

说实话,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毕竟乐毅军的活动范围在邯郸、肥邑、曲梁三地之间那片方圆百里的土地上,虽说那一带地形平坦,但境内多多少少也有许多矮丘,乐毅麾下仅三百名信卫军,若他们藏在某个丘陵上不露面,短时间内恐怕李跻也难以找到对方的行踪。

在反复思考后,李跻下令前往信卫军的驻营。

倘若信卫军果真躲藏在其原来的驻营,那他李跻就不需要再到处寻找其踪迹;反之,若是信卫军并不在那座驻营,那他李跻率军入驻那座军营,然后再慢慢寻找乐毅等人的行踪,这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想到这里,李跻当即下令麾下军队直奔漳水西侧的信卫军军营。

然而没想到的是,在那座军营,李跻军还真发现了信卫军的行踪。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李跻也没想到这么简单就找到了对方的行踪,二话不说就下令麾下士卒强攻那座营寨。

在他看来,虽说信卫军个个实力出色,但在十倍的兵力差距下,乐毅凭什么与他抗衡?

而事实也证明,那乐毅也是个很识相的人,他丝毫没有死守营寨的意思,见李跻军准备强行夺营,他索性一把火就将营寨给烧了,一拍两散,谁也得不到。

然而接下来的两日,信卫军就展开了对李跻军的报复,时不时地就骚扰李跻军,甚至像狩猎一样猎杀李跻军中那些单独行动的士卒,使得李跻麾下的士卒人心惶惶。

尤其是在夜里的时候,由于露宿在荒野,李跻军的士卒们在面对信卫军的压力下,哪怕夜里也要死死抱着兵器,免得遭到信卫军夜袭时死地冤枉。

当然,在此期间李跻也不是没有尝试对付乐毅,甚至于,他还故意让麾下士卒装出守备空虚的样子,试图引诱乐毅军前来袭击,以便于他能伏击乐毅。

可没想到,他这边准备充分了,而那乐毅就是不上当,白白让他麾下的士卒苦等了一宿。

反过来,在他没有防备的时候,那乐毅总能率领着区区三百名信卫军,从他意想不到的地方、意想不到的时间杀出,让他气怒憎恨不已,却又毫无办法。

眼瞅着不过两日光景,他麾下三千兵卒就损失了近四百人,却连信卫军的影子都没抓到,李跻意识到必须先建一座军营,然后再慢慢对付乐毅。

因此,他决定在邯郸与曲梁之间,在必经之路的大道上建立一座营寨。

如此一来,他便能兼顾从这条路上经过的运粮队伍,倘若那乐毅胆敢率军袭击,他便可迅速率军出动。

可建营这事,说起来简单,实际实施起来却颇为不易。

想想也时,乐毅岂会让李跻如此轻松地建成营寨?

于是乎,在八月末至九月初的这段时间,李跻军顶着乐毅麾下信卫军的骚扰,艰难地在大路上建造军营,动工整整三日,却连一座营墙都没能建造完成,反而他麾下的士卒,时不时地就被信卫军偷袭致死。

前有蒙仲每夜以疲敌之计骚扰奉阳君李兑的军营,甚至于时而佯袭、时而诈袭、时而实袭,搅和地李兑军麾下士卒苦不堪言,后有乐毅率领三百信卫军袭击粮道,虽说因为李跻军的关系,乐毅也不是每次都能偷袭得手,但着实是给这条运粮路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而在这前狼后虎的局面下,驻守在曲梁的王师还要抵挡公子章的叛军,再加上驻军在信都的庞煖、剧辛亦时常偷袭、进攻安平君赵成的军营,在这种种不利的局面下,奉阳君李兑终于放弃了死守曲梁的打算。

九月初三,在最后一次堪堪挡住公子章的进攻后,奉阳君李兑在与安平君赵成、阳文君李兑商议之后,决定放弃曲梁,退守邯郸。

不过在撤军前,考虑到曲梁邑周围田地内那即将成熟的粮食万万不可落入叛军手中,因此,在王师后撤时,赵成、李兑下令将附近田地里的作物全部放火烧毁。

想来事到如今,他们也顾及不到曲梁邑的平民。

当日傍晚,得知消息的公子章率领大军进驻曲梁。

此时,邯郸已彻底暴露在叛军面前,只要攻陷邯郸,公子章即能夺回他曾经失去的一切,成为赵国的王。

几日后,赵袑、李疵、赵固、牛翦等赵国驻守在各地的军司马,陆陆续续率领麾下军队抵达邯郸一带,赵王何与公子章这场兄弟夺权的内战,即将迎来最终的决战。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wap.xbiqugu,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