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天道小说网 > 历史 > 战国大司马 > 第287章:方城大概【二合一】

战国大司马 第287章:方城大概【二合一】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7 02:45:45 来源:香书小说

三月上旬时,郑奭、蔡午两位军司马前后率领约八千左右的士卒抵达方城,准备与方城展开联合训练。

平心而论,郑奭、蔡午二人麾下的魏卒,此前根本谈不上是魏国的精锐,就像先前在伊阙之战时,顶多就只能给公孙喜的河东军打打下手,负责在周边巡逻、或者守卫某一块要地等等,公孙喜真正寄托众望,寄希望能击败秦军的,还是河东军。

倘若那会儿没有蒙仲力挽狂澜,郑奭、蔡午的这两支地方军,怕是也会在伊阙给公孙喜陪葬,而如今,这两支军队非但活着回到了各自的驻地,而且军中士卒的实力亦有所提高。

也是,但凡能从伊阙之战活下来的魏卒,无论是心态还是实力,自然会有所提高,毕竟他们亦曾在劣势的情况下直面秦军,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极大的磨砺。

心态能够摆正,作战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当然,这次郑奭、蔡午带来的军队,军中士卒并未全部都是老卒,据他二人向蒙仲解释,二人各约八千左右的魏卒中,只有五千是经历过伊阙之战的老卒,其余三千人都是战后从许地、郾城新征募的新卒。

新卒的实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那自然是远远不如老卒的。

可即便如此,这两支军队的实力,还是明显在方城军之上。

就像仿佛百废待兴的叶邑一样,方城军在由蒙仲接手后,亦经历了一系列的整顿,通过几次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剔除了其中一部分意志力不坚定的士卒,只留下四千余士卒,而其余淘汰的士卒,则被冲入叶邑司马乐续的麾下,作为维护叶邑治安稳定的督查部队,将来只能作为方城军一系的第二梯队。

至于第一梯队,自然就是方城军。

正因为对方城军抱有极高的期待,因此蒙仲、蒙遂等人对于方城军的训练亦抱持着极其严格的态度,一切训练标准皆向魏武卒看齐。

而如此严苛的训练标准,自然难免会引起士卒们的抱怨。

此时,蒙仲、蒙遂二人不禁有些想念乐毅,毕竟乐毅还在的时候,似训练这种事,基本上都是乐毅负责的,而蒙遂主要负责军中的杂事,比如赏罚、后勤等等。

至于蒙仲,则干脆只负责带兵打仗的事。

而现如今,乐毅已远赴燕国,蒙遂也只能承担起曾经乐毅的职责,一边训练兵卒、一边规划军屯田,可谓是忙得不可开交。

正因为如此,蒙仲也不好呆在舞阳邑陪伴家人,只能老老实实留在方城,帮蒙遂分担职责。

于是,训练新卒的任务就落在了蒙仲自己身上。

练兵,说实话并非蒙仲的强项,主要是当初乐毅还在的时候分担了这部分的职责,这使蒙仲在练兵这方面缺乏一定经验,好在他对此也并非一窍不通,在一段时间摸索下来,也逐渐形成的自己的练兵方式。

与乐毅那“用羞辱性的言辞刺激士卒”的练兵方式不同,蒙仲练兵,主要还是采用童叟无欺的“赏罚机制”,说白了,即先规定一个训练的标准,比如绕着方城跑十圈,达到这个标准的士卒能获得更丰盛的饭菜,而没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士卒就只能啃白饭——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如何像乐毅那般,在训练中途激励士卒,蒙仲实在抹不开脸面。

想想也是,他作为庄子、孟子、惠子的弟子,怎么好意思在训练士卒之后口吐污秽羞辱之词呢?但偏偏乐毅就是能用这种方式刺激麾下的士卒,使得他们发挥出潜藏的潜力。

既然无法学习乐毅式的练兵方式,蒙仲就只能通过赏罚来激励军卒,但显然,赏罚机制确实不如乐毅的方式,尤其是针对那种性格冲动、充满血性的魏卒。

但总的来说,方城军的征募与训练,亦逐渐步上正规。

截止三月上旬,方城军从叶邑陆续征募新卒六千人,其中一半是魏人,一半是投奔方城的前楚人。

其实说实话,投奔叶邑的那些楚人,其中希望投军的人数远远不止三千人,只不过蒙仲、蒙遂考虑到份额问题,暂时不想征募太多的楚人,免得留下什么祸根,最起码再过两年,等到投奔叶邑的那些楚民对叶邑产生了归属之心再说。

正因为限制了叶邑楚人投军的名额,截止第一次征募兵卒,方城军的总人数也仅仅只维持在一万名士卒左右,加上郑奭与蔡午二人带来的约一万六千名士卒,总共仅两万六千人左右。

鉴于蒙虎、华虎、穆武三人仍率领着骑兵游荡于汉水,时刻关注着秦军跨汉水进攻鄢邑的战况,蒙仲便召来了武婴与乐进二人,使二人协助训练新卒。

三月十二日,蒙仲带着刚郑奭、蔡午两位军司马参观方城新军的操练情况。

不得不说,一万多名士卒扛着圆木绕城奔跑,这还是相当壮观的,且郑奭与蔡午一眼就看出那是魏武卒的训练方式。

见此,二人亦对蒙仲给出了一些建议。

还别说,郑奭与蔡午终归是魏人,他们对魏武卒的看法还是颇有见地的,比如说,他们二人很清楚魏武卒的强悍,其实不在于出色的作战能力,而是在于全员那种“不畏惧死亡”的作战心态。

为何魏武卒能有“不畏惧死亡”的作战心态?

原因很简单,因为魏武卒没有后顾之忧,每一名魏武卒,都相当于是魏国扶持的小地主,家中有屋有田、有仆从,纵使魏武卒战死沙场,其家人也能富裕的生活下去,不像别国的士卒,他们会畏惧死亡,因为他们很清楚,一旦自己死了,家人就再也无法领到他们的军饷,生活会日佳艰难。

那么问题就来了,方城是否具备造就一批魏武卒的资本?

要知道,倘若无法使魏武卒抛弃对家人的担忧,这些魏卒就算再强悍,离真正的魏武卒还是有些差距的。

而针对这一点,蒙仲早些就跟蒙遂、向缭二人商议过。

真正的魏武卒待遇,现如今的方城是无力承担的,但方城可以设法变通。

比如说,魏国给予武卒的待遇,是一户人家至此免除一切赋税,说白了,即父亲被选为魏武卒后,哪怕他战死沙场,他的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代代都可以免除一切赋税。

不得不说,这项待遇刺激了魏国士卒争相投军,希望自己能成为武卒,而魏国也是凭着这条规定,曾几何时压制中原诸国、制霸中原,但往远了说,这条政令有着相当严重的弊端,或者说后患。

打个比方,当前距离名将吴起在魏国训练第一批魏武卒,已有长达百余年,这第一批的魏武卒,基本上也都不在人世了,但即便是在百年之后,初代魏武卒的子孙,仍享有着免除赋税的特殊待遇。

然后第二代魏武卒,第三代魏武卒,在长达百年的时间内,魏国为了与诸国征战,不停地选拔新的武卒,亦弥补老死的、战死的旧武卒,这就使得在魏国拥有“免赋税”的民户越来越多,长此以往,魏国最终能征收的赋税,也会越来越少。

或许有人会说,难道魏国的君主都是傻子么,难道他们就不曾看到这条政令的弊端?

当然不是!

关键在于,纵使魏国的君主看到了这条政令的弊端,他们也不敢改动,以免引起武卒的抵制。

当年魏国以一国之力,顶着四五个国家到处开战,靠的是什么?

纵使如今国力一落千丈,但秦国仍对魏国抱有忌惮,这靠的又是什么?

还不都是魏武卒么?

魏武卒是魏国的根基,也是现如今魏国国力明显不如秦、齐两国却仍有潜力制霸中原的根基,在这种情况下,魏国的君臣又岂会自毁长城?

但蒙仲、蒙遂等人则借魏国的例子看到了这条政令的弊端,因此作出了一些改变:无论一名武卒尚在人世或战死沙场,其家眷皆可免除一切税收;倘若武卒战死,则由方城协助抚养其子女长大成人,且截止家中长子年满十五岁,这户人家仍能享受免除一切税收的特殊待遇。

总而言之,即缩短了武卒家眷享受这种特殊待遇的期限,使方城不至于走上魏国的老路。

或许有人会说,方城这边大幅度缩短了魏武卒的待遇期间,难道就不会引起魏武卒的不满么?

事实上还真不会。

原因很简单,此前方城这边根本就没有魏武卒,此地出现的第一批魏武卒,就仅仅只是曹淳、魏续等人带来的两千五百名河内武卒,但这些武卒有的摇身一变成为了骑兵,有的则从士卒升任了将官,在已获利的情况下,这些士卒自然不会有所不满。

至于方城其余的魏卒是否会有不满,这些魏卒根本不敢,因为有大批投奔叶邑的楚民盯着这份特殊待遇,倘若有人因不满这待遇而选择退伍,相信会有大批楚人出身的士卒愿意顶替他们的位置——要知道在楚国,从来就没有魏武卒式的待遇。

不得不说,这就是从零开始的好处,纵使蒙仲缩短了魏武卒的有待期间,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

至于魏国境内其他地区的魏武卒在听说这件事后是否会提出异议,蒙仲对此也不担心,反正他只在方城搞一搞,又没想去更改魏国对魏武卒的待遇,他又不是魏相。

倘若这样还有武卒要对他不满,那就不满咯,与他又有什么关系?

听到蒙仲的解释后,郑奭与蔡午苦笑连连。

他们心中暗说,这位方城令不愧是年轻气盛,像他们,根本就不敢涉及魏武卒的待遇问题,生怕引起国内武卒的抵制而遭到大梁那边的斥责。

苦笑之余,二人心底亦不禁有些羡慕。

毕竟他们二人只是许地、郾城的驻军司马,并非许地令或者郾城令,自然没什么底气去搞魏武卒,但蒙仲不同,他虽是方城令,但实际权限却跟“郡守”类似。

在这个年代,各国基本上只在与他国接壤的边境地区才会设郡,派一名郡守负责军政,而郡内的民政、军事,通通由这位郡守负责——蒙仲兼掌方城、叶邑、舞阳三地,其实手中权力更像是郡守,而非区区一名县令,只不过叶邑、舞阳两地是他的封邑,不算在魏国派他驻守的城邑内,因此才被魏王任为县令而已。

正因为兼掌三座城邑,因此蒙仲有养活一支魏武卒的资本,这让郑奭、蔡午二人着实非常羡慕。

毕竟,能统率一支听命于自己的魏武卒,这恐怕是魏国国内许多将领的毕生的希望了。

正当蒙仲一边与郑奭、蔡午二人交流,一边巡视士卒的操练情况时,忽然有士卒过来禀报:“启禀方城令,叶邑司马乐续求见。”

“乐续?”

蒙仲愣了愣,当即便吩咐士卒将乐续带来。

片刻后,乐续便带着屈原、庄辛二人来到了这边,与蒙仲相互见礼。

在见礼时,屈原解释道:“在下的旧日同僚庄辛昨日来到叶邑看望在下,希望见方城令一面,是故劳烦乐司马代为引荐。”

蒙仲恍然大悟,立刻召来正在训练新卒的武婴、魏续二人,让他二人继续带着郑奭、蔡午到四周参观,而他则带着屈原与庄辛,将他们请到了方城内的县府。

来到城内县府,命人送上茶水,蒙仲不失礼貌的打量着庄辛。

而此时,庄辛亦在打量着蒙仲,见蒙仲言行举止温文尔雅,他心中着实感到意外。

他笑着说道:“在下曾听说,方城令乃是在伊阙之战时击败了秦军的猛将,在下原以为会是何等勇猛,却不曾想,竟是这般儒雅……”

听闻此言,蒙仲微微一笑,毕竟类似的话他已经听过太多太多。

的确,只要他脱下甲胄、穿上长袍,大多数人都会误以为他是一名士儒子弟,很少有人能看穿,他其实是一名带兵打仗的将领。

主要还是气质的问题,蒙仲作为道名儒三家弟子,确实有种一般将领不具备的儒雅气质。

“庄大夫过誉了,在下当时也只是一时侥幸而已。”

“诶。方城令这么说就太过谦了……昨日在下与屈大夫一席夜谈,屈大夫可是对方城令极为推崇啊……”

“哦?”蒙仲有些惊讶地转头看向屈原。

屈原微微一笑,也不否认,轻轻点了点头。

确实,他对蒙仲有着极大的好感,毕竟是蒙仲指点了他该如何拯救楚国。

可能是见蒙仲对自己仍有些疏远,庄辛玩笑说道:“在下听说,方城令乃是庄夫子的高足,在下也姓庄,难道还不足以让方城令对在下稍微亲近一些么?”

听到这话,蒙仲亦忍不住笑了起来。

事实上嘛,虽说庄周与庄辛都姓庄,但庄周乃是「宋庄公子冯」的后人,而庄辛乃是「楚庄王熊旅」的后人,二人都是以各自先祖的谥号为姓,但根本不是出自同一支。

但尽管如此,蒙仲还是对与他老师庄子一个姓氏的庄辛抱有很大好感,因此在听了庄辛的话后,他一边笑,一边连连点头称是。

就这样,堂屋内的气氛顿时更为融洽,庄辛也终于能够提一些较为敏感的问题。

他问蒙仲道:“方城令,我昨日前赴叶邑时,曾看到方城这边正在建造营寨,我稍微打探了一下,便听说魏国又调来了两支军队……”

蒙仲闻言转头看向屈原,在他看来,这件事屈原应该是知情的。

似乎是注意到了蒙仲的举动,庄辛笑着说道:“方城令不必惊疑,此事屈大夫已告知在下,是方城令邀请了许地、郾城两地的驻军司马,一同率军前来方城,在下只是想问,方城令召来两支魏军,是否是为了与秦军作战?”

听闻此言,蒙仲又看了一眼屈原,见后者微微摇了摇头,便知这是庄辛自己的疑问。

想了想,他如实说道:“于我而言,我尚未收到魏王的任何命令,不敢擅自与秦军作战;而于我方城、叶邑而言,庄大夫也知道,春耕在即,在下当务之急是率领当地军民耕种,而非是与秦军作战……”

庄辛正色说道:“昨日屈大夫曾告诉在下,言韩国有意出面调停,但魏国却态度暧昧,在下私底认为,这可能是魏国希望我楚国与秦国战得两败俱伤。然在下以为,此事从长远考虑,于魏国其实并无利益。……秦国如今已成为魏韩楚三国的心腹大患,我认为三国当精诚合作,联合抗击秦国。”

蒙仲笑了笑,说道:“这一番话,庄大夫应该对魏王以及田文去讲,在下只是方城一地县令,没有资格介入邦交大事。”

“但方城令有能力击败这股秦军不是么?”庄辛正色说道:“那秦将白起,只是方城令的手下败将,倘若方城令愿意给予援手,与我国的昭雎一同夹击秦军,或就能大举击败秦军……”

蒙仲抬手打断了庄辛的话,摇摇头说道:“庄大夫误会了,白起并非是在下的手下败将,当日在伊阙之战,在下只是击败了秦军,并非击败了白起……事实上,对上此人,我亦没有多大把握。”

“……”庄辛微微皱了皱眉,似乎不是很相信蒙仲的话。

但事实上,蒙仲说的却是实话。

他当初能反制白起,主要原因是那一晚公孙喜盲目地反攻,拖得秦军精疲力尽,这使得蒙仲在天亮后组织反击时,白起虽手底下有六万士卒,却因为体力耗尽而无力与魏军厮杀,这使得魏军士气大振。

正是因为落后了这一步,才使得白起后来步步被蒙仲所制。

因此蒙仲从不认为是他击败了白起,他只是击败了秦军而已——白起,是输在其麾下兵力不足,凭八万秦卒鏖战二十几万魏韩两军耗尽了士卒的体力。

倘若再给白起两三万军队,蒙仲可能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

正因为如此,白起不敢招惹蒙仲,而蒙仲亦不想招惹白起,二人对彼此都有顾忌,这才使得如今秦魏两军出现了彼此井水不犯河水的默契。

换向寿来试试,就算没有魏王的命令,蒙仲也未必不会拿秦军来磨砺他方城的军队。

见自己的实话,反而让气氛变得有些沉闷,蒙仲想了想说道:“庄大夫,想必屈大夫昨日已对你言及过合纵之事,因此庄大夫应该明白,在下其实也是支持魏、韩、楚三国合纵的,倘若条件允许的话,在下定会率领我方城军进攻秦军,但眼下,我既没有得到魏王的命令,且我方城亦不具备与秦军一战的实力,实在无力帮助楚国……”

“事实上,方城令已经帮了许多了。”屈原在旁说了句公道话,同时用眼神示意庄辛。

他原以为庄辛想见蒙仲,是想见见这位俊才,没想到庄辛是别有所图。

对于屈原的话,庄辛并不否认,毕竟蒙仲确实帮了楚国许多,倘若救下十几万楚民是出自蒙仲的私心,那么私底下将秦军的虚实告诉屈原,让屈原写信透露给昭雎,这足以证明蒙仲是站在楚国这边的。

说到底,只是庄辛自己尚觉不足,希望拖魏韩两国的军队下水。

但蒙仲现如今作为魏国的将领,自然要更多地为魏国考虑,岂能因为庄辛几句称赞就昏了头,不顾魏国利益帮楚国对付秦军?

他领的是魏国的俸禄,这一点,蒙仲还是很清楚的。

“庄大夫,过了。”屈原低声示意道。

平心而论,屈原也希望蒙仲能够出兵帮助楚国,但他知道,蒙仲也有他自己的立场,因此他从未提过,他只是在等待,等一个对魏楚两国都有利的局面。

到那时,无需他屈原开口,蒙仲自己就会率军出击,协助楚国击退秦军。

听到屈原的话,庄辛有些失望地点点头,旋即拱手对蒙仲说道:“在下失态了,请方城令见谅。”

蒙仲闻言一笑,摇头说道:“庄大夫心忧国家,这有什么错?”

顿了顿,他继续说道:“倘若庄大夫希望尽快击退秦军,在下可以给庄大夫提一个建议,即派使者前往大梁,向魏王陈述利害,只要能说服魏王,使魏王下令援助楚国,那一切都迎刃而解。”

“唔。”

庄辛微微点了点头。

不过说实话,他不是没想到这一点,只不过楚郢那边还会考虑究竟是向秦国求和,还是向魏国求援,纵使他返回楚郢后能说服楚王熊横派使者向魏国求援,这一来一回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因此他才会尝试从蒙仲这边入手,看看能否说服蒙仲先派援军援助他楚国击退秦军。

但很可惜,蒙仲有着他自己的坚持的原则,而屈原,也识趣地没有帮衬。

游说蒙仲失败,庄辛也无心在方城久留,立刻就告别蒙仲、屈原二人,踏上了返回楚郢的道路。

又花了足足十几日,庄辛这才返回楚郢,求见楚王熊横。

而就在这时,楚郢忽然又收到噩耗,秦国遣名将司马错兵出巴蜀,攻打楚国的巫郡、黔中,似乎要与白起形成“一北一西”的夹击之势。

前几日因为白起被昭雎阻挡于汉水而稍稍有所放松的楚国,一下子又紧张了下来。

楚国,仿佛就在亡国的边缘。8)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wap.xbiqugu,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