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天道小说网 > 历史 > 战国大司马 > 第442章:魏王九年

战国大司马 第442章:魏王九年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7 02:45:45 来源:香书小说

PS:。今天下午带媳妇孩子去游乐园,提前发了。

————以下正文————

在与公孙丑、乐正等师兄交流时,这些位师兄向蒙仲提到了这些年孟子与庄子书信来往的事,称庄子的来信,乃是‘医治’孟子精神不佳的最佳良药。

不得不说,这件事无论是对于蒙仲而言,还是对于公孙丑、乐正等人来说,都着实有些哭笑不得。

那么多年过去了,庄子与孟子相互写信的内容,他们也并非丝毫都不知晓,事实上,他们也曾出于好奇而偷偷观阅过,只不过,当他们看到信中内容有一些不怎么和谐的词,比如‘盗轲’、‘庄蔽’等一眼就能看出是绰号的代称时,他们就吓地从此不敢再偷看这两位圣贤的书信。

当然了,堂堂道家与儒家的两位圣贤,当然不会仅仅只是写信互骂,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以辩论的方式来谈论学术、世间至理,那些不雅的绰号,更多的时候只用在‘胜者’对‘败者’的嘲讽。

比如顺天而行这个词,孟子与庄子便展开过长达一年多书信来往的辩论,孟子认为词中的‘天’指的是大势,而‘势’是人为引起的,因此人的行为、人的意志是天下变革的最主要原因;但庄子却认为,词中的‘天’指的是‘天地自然’,他认为人的意志、人的行为,必须顺从‘天地自然’的演变,他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人倾向于在肥田种植、而不是在贫瘠的田里耕种,这岂非证明人只有顺应天理、顺应自然才能生存么?

再比如春季耕种、冬季收获,这无不证明人必须顺应天时,顺应天理。

但孟子却认为,人定可以胜天。

简而言之,自身观点的不同,看待事物的不同,使得庄子与孟子很难在某件事上达成一致的意见,并且这两位皆是‘好辩’、‘好胜’,谁也不肯勉强自己接受对方的观点,于是乎展开了一场长达十余年的辩论,直到如今尚未分出胜负。

两位长辈的事,作为小辈自然不敢多说什么,而更有意思的是,似这种‘斗嘴’,让两位老人精神抖擞,就好比方才,原本孟子都已经快昏昏入睡了,可一听到庄子的名讳,这位儒家圣贤立刻精神抖擞,笔能握地住了,饭也能吃地下了,看上去跟健康时没什么两样。

当然了,终归孟子年纪太大了,纵使有庄夫子给予‘刺激’,似公孙丑、乐正等儒家弟子们,也不认为孟子能再支撑几年,但是他们很庆幸,在孟子生命中的最后几年,还有另外一位尊敬的夫子陪伴——毕竟以孟子的地位,已经很少有能令他抖擞精神的辩论对手了。

“日后你拜见庄夫子时,请代我等转达对庄夫子的谢意。”

就这件事,公孙丑、乐正等人非常郑重地对蒙仲说道。

蒙仲点点头答应下来,他知道,其实他两位老师都差不多——孟子因为与庄子辩论而精神抖擞,那边庄子同样也因此精神亢奋,以这两位七八十岁的年纪来说,能保持现如今的身体状况,不得不说,邹国与宋国蒙邑两地的驿卒,着实功不可没。

在谈笑时,蒙仲也问到了有关于田章的事,他对公孙丑等人说道:“前一阵子,我在彭城见到了田章兄的二公子田泰……”

说着,他便将与田泰的对话告诉了公孙丑等人。

在听完蒙仲的讲述后,公孙丑等人微微点头。

在他们看来,蒙仲作为宋国的大司马,能看在情分上提点田泰几句,已经是非常可贵了,甚至于,蒙仲在这件事上已经违反了原则,但儒家嘛,讲究的就是情分,蒙仲能看在田章的面子上提点田泰几句,这在公孙丑等人看来当然是非常正确的事。

在称赞蒙仲之余,公孙丑惆怅地说道:“田章师弟的状况,比夫子更差,前些日子,其长子田孺派人过来,说其父恐支撑不了多久,我让万章、公都去探望了一番,二人回来后,也没敢告知夫子,免得夫子……”说着,他对蒙仲又说道:“出于同门之谊,你当去拜访一下田章,顺便,倘若能够照拂的话,尽量莫要让匡邑遭到燕军的侵扰。”

蒙仲点头说道:“这一点师兄可以放心,乐毅素知我与田章兄的关系,更何况田章兄久享威名,乐毅自然会约束其麾下的燕军,使其不至于侵扰匡邑,打搅田章的清净。”

“那就好。”公孙丑点点头,旋即感慨道:“其实这会儿我最担心的,便是田章,师弟为齐国征战了一辈子,对齐国忠心耿耿,如今齐国支离破碎,我很担心田章他无法接受。”

的确,对于齐国,其实众儒家弟子并没有多大的好感,毕竟当年孟子赴齐、欲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时,进展并不顺利,齐国更多的只是将孟子视为吸引天下人才的招牌,这件事非但孟子很反感,诸儒家弟子也很反感。

只不过因为田章在齐国仕官,因此众儒家弟子才爱屋及乌,对齐国友善了许多——这就跟这些儒家弟子对宋国的态度一样,他们一方面抵制宋王偃的残暴,但是另一方面,又因为惠盎极力在宋国推行孟子的仁政主张,故而对宋国充满好感。

数日后,蒙仲收到了从鄅城送来的一封书信,落款是燕国大司马乐毅,想来是乐毅的书信送到了鄅城,随后戴不胜又派人转送到邹国。

在这封信中,乐毅讲述了两件事,

第一桩事,自然就是他受封昌国君的喜事,看到这里时蒙仲面露微笑,由衷地为这位兄弟感到高兴。

至于第二桩事,则是乐毅对蒙仲的抱怨。

据乐毅的讲述,他原本决定占据北海与东莱两郡,将整个琅邪郡以及泰山郡都让给宋国,可没想到,宋国居然止步于莒城,于是乎,乐毅在信中催促蒙仲继续北伐。

鉴于此时太子戴武亦在身旁,蒙仲笑着对戴武道:“乐毅催促我宋国继续北伐,说什么若我宋国不取,他燕国就取了。”

戴武听后不以为然,他很信赖蒙仲,既然蒙仲表示止步莒城对宋国更为有利,那么他自然不会去贪图额外的齐国土地。

只是,乐毅特地写这封信来做什么呢?

想了想,他问蒙仲道:“莫非是因为燕国吞不下这么多的齐国土地么?”

“这是当然的。”蒙仲平静地说道。

要知道这次燕国几乎吞了接近本国领土一倍的齐国土地,怎么可能能在短时间内消化?这就好比一条小蛇尝试吞一个鹅蛋,吞嘛吞不下,吐掉又不舍得,因此眼下这枚鹅蛋就卡在这条小蛇的咽喉,上不能上、下不能下,虽然看上去好笑,但实则非常惊险。

他对戴武说道:“燕王职与乐毅,看样子是准备拿燕国的国运去赌,赌他燕国能够彻底吞并那五分之三的齐国土地,倘若此事顺利,燕国就能成为比肩秦魏的强国;但倘若失败……”

他摇了摇头,继续说道:“怕是燕国得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那乐毅写这封信的目的……”

“他恐怕是希望我帮他一把吧。……倘若宋国能吞并整个琅邪郡,那么燕国的压力就小一点,但,这事于我宋国不益,我怕是帮不了他了。”蒙仲摇摇头说道。

戴武有感于蒙仲对宋国的责任感,闻言点了点头,但旋即又问道:“那位昌国君不会因此动怒吧?”

“嘿。”

蒙仲笑了笑,说道:“为了抢夺临淄的财富,他在济西之战后,将各**队通通遣还,连魏国的军队都遣还了,他好意思向我生气?”说道这里,他顿了顿,一脸感慨地又说道:“多年兄弟,力所能及的,当然要帮一帮,但终归眼下各为其主,涉及到各自本国的利益,那就只能寻求彼此的谅解了。”

戴武点点头,也不知该说什么来劝蒙仲。

转过年来,即是魏王遫九年,正月里,鉴于田章身体状况不佳,蒙仲告辞孟子与诸儒家弟子,告辞太子戴武,前往田章的封邑,匡邑。

考虑到蒙仲从来没有来过匡邑,不知方向,因此公孙丑与万章便让师弟公都作为向导。

匡邑,位于泰山郡的东南部,早些年是鲁国的国土,但在当年鲁国爆发三桓内乱时,齐国趁机将其吞并,后来则赏赐给了田章,规模不算大,充其量也就是蒙城的程度,远不及叶邑、郾城,更别说与临淄、即墨、邯郸、大梁等大城相提并论。

在抵达匡邑后,蒙仲看到这座城池的城墙上,挂满了写有‘匡章之邑’的旗帜。

也不晓得是不是这些个旗帜起到了作用,燕军迄今为止并未对这座小城发动进攻,甚至于,周边连一队燕军都瞧不见。

来到城门处,公都唤出收城的士卒通报:“请通报章子,儒家弟子公都、蒙仲,前来拜见。”

守城门的士卒不敢怠慢,立刻入城内禀报,大约小半个时辰后,便见到田章的次子田泰乘坐马车匆匆而来,待见到公都与蒙仲——尤其是见到蒙仲时,田泰脸上露出了几许惊喜之色。

“田泰见过两位叔父。”

步下马车,田泰赶紧躬身行礼。

看着三十几岁的田泰向年仅二十几岁的蒙仲行礼,公都亦感觉有些好笑,他忍着笑说道:“唔,这位……贤侄想必也见过了,亦是你父的师弟,魏国的郾侯,现任宋国大司马,蒙仲,他此行特地来拜访令尊。”

一听这话,田泰的脸上顿时露出了悲伤之色,他哽咽着说道:“两位叔父,家父已于去年十一月过世了。”

“……”

蒙仲与公都面面相觑,立刻要求田泰带他们前去。

片刻后,田泰带着公都与蒙仲来到府上,唤出兄长田孺分别向二人行礼,旋即领着二人去看望田章的遗体。

当亲眼看到田章紧闭双目躺在卧榻上一动一动,且四肢冰凉时,蒙仲长长叹了口气。

“田章兄过世,是几时的事?”他问道。

听闻此言,田章的长子田孺与次子田泰对视一眼,旋即,前者小声说道:“是……去年十一月时候的事,当时有一支燕军经过匡邑,城卒慌忙禀报于我,不慎被卧病在榻的家父所听到,家父质问于我,我见隐瞒不住,只好将现下的境况如实相告,告诉父亲达子已战死、触子不知所踪,大王出逃临淄,家父听后情绪愤慨,遂……”

公都闻言惊声问道:“何以我等皆不知此事?”

说着,他好似意识到了什么,转头四下一看,皱眉问道:“既人过世,为何不操办丧事?”

兄弟俩对视一眼,旋即田泰低声解释道:“我兄弟恐家父过世的消息惹来燕军进攻,故而不敢发丧……”

“胡、胡闹!”

公都闻言大怒,旋即他好似想到了什么,转头看了一眼蒙仲。

蒙仲当然明白公都的意思,皱着眉头正色说道:“即刻发丧,若有燕军闻讯而来,我会出面设法令其退去。”

田孺、田泰兄弟二人当然明知道蒙仲,闻言唯唯诺诺地应下,立刻对外发丧,将其父田章过世的消息公布于众,继而加紧操办丧事。

不得不说,田章在齐国确实有着无人能比的威信,尤其是在匡邑,当田章过世的消息传开后,匡邑城内顿时大乱,城内邑民在沉痛之余,十分害怕燕军趁机前来进攻。

田孺、田泰兄弟无法安抚城内的民心,只能借助蒙仲的威名,凭借蒙仲于魏国册封郾侯、于宋国暂任大司马的地位,总算是安抚住了匡邑的民心。

尤其是随后,当燕军得知此事,燕国的昌国君乐毅亲自来到匡邑为田章吊丧时,匡邑的邑民这才彻底放心下来。

在蒙仲的调解下,乐毅顺水推舟,允许田孺继承其父的封邑,以此笼络齐人的心。

而田孺,亦识相地表示愿意归顺燕国,借此换取燕军不对匡邑做任何侵犯的承诺。

双方最后都很满意。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wap.xbiqugu,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