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天道小说网 > 历史 > 骁骑 > 第223章 【燎原之火】3/3

骁骑 第223章 【燎原之火】3/3

作者:虎贲中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7 00:04:51 来源:香书小说

(xbiquge.la 新笔趣阁),高速全文字在线阅读!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骁骑》更多支持!

————————————

李玄的公然指责让孔老夫子很是难堪,脸颊微红,呼吸粗重,俨然一副恼羞成怒的样子,却又无言以对。@頂@点@小@说,这是因为李玄的身份不一般,乃新朝第一位相国,位极人臣,真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柄之大绝不是他们这些教书先生所能比拟的。

换言之,他们这些大儒在国君李利面前还能倚老卖老,偶尔发发牢骚也无伤大雅。毕竟,李利是一国之君,自有容人之量,轻易不会和誉满天下的大儒发生争执,更不会轻易降罪于他们。

但是李玄就不同了。他和孔融等人几乎没有交集,也没有利益冲突,平时彼此见面时都是以礼相待,然而一旦他们把手伸到李玄的碗里,对吏部选拔官员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李玄就不会对他们客气,绝对是不留情面的坚决予以反驳,必要时还会予以打压。

此时,李玄之所以敢于理直气壮的反驳孔融,是因为问题并不是出在他身上,而是事出有因。

除此之外,孔融、蔡邕等人并不知道,军队提拔将领之事和他李玄无关。随着军机处的成立,西凉军政两界各成体系,虽然两条体制还不完善,却已经有了军政分开的雏形。就拿不久前的封赏群臣来说,文官系统隶属于吏部辖下,所有得到封赏的文官都是经过李玄之手。由他拟定人选,而后呈报于李利审阅。而武将体系就不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完全由兵部尚书贾诩主导,其他六位军机大臣按照功劳簿上的军功拟定封赏等级。

此外。各营主将和副将也有举荐帐下将领的权力。所有武将的选拔任用都不需要经过吏部审核,只需在吏部备案即可。甄选出来的文官和武将人选,最终都要经过军机处集体商议讨论才能确定下来,其间李利的意志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名副其实的一票否决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孔融所说的太学院出仕的文官都没有得到晋升封赏一事。

事实上,李玄呈报的封赏文官名单上就有一百余名太学院出仕的学生,其中封赏最重的一位可以直接晋升九卿之位,实为太学院开办十二年来第一位官拜九卿的天之骄子。却因为李利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太学院出仕的文官不在此次封赏之列。留待日后再行商议。”就是这句话,彻底阻断了太学院文官的晋升之路,于是在两个月前的大封群臣之时这些学院派出仕的学生无一受封,全被排除在外。

若不是李利亲自发话,李玄就算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擅自勾掉一百多名太学院学生的晋升名单。然而李利既然发话了,那他李玄就有恃无恐,因此他在面对孔融的责问之时底气十足,根本不惧这位儒家嫡系传人。甚至他感觉孔融太过迂腐,虽然名为当代大儒。却不谙世事,考虑问题太肤浅、太偏执,把很多问题看得太简单了。

相比之下,蔡邕就显得通情达理。心思远比孔融缜密得多。要知道,最近一段时间蔡邕天天去找李利,没完没了的唠叨。可是他却绝口不提太学院学生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事,俨然视若无睹。置若罔闻。只有孔融一直惦记这件事,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就赶在李利视察学院之时当中提出来。

提出来也就罢了,可他说话的语气有问题,明明是有事相求,却是以质问的口吻说出来。如此一来,李利固然不便当面指责孔融,但是李玄却没有这么多顾忌,立刻站出来驳斥孔融,生生说得孔融面红耳赤,颜面尽失。

眼见李玄和孔融之间剑拔弩张,气氛异常紧张,华佗立刻出面解围:“文举切莫动气,就事论事而已,并非意气之争。”安抚孔融之后,华佗对李玄说道:“元忠也请息怒,文举并非刻意针对你,更没有指责吏部处事不公之意,完全是替担忧那些学生的前程,担心他们自此一蹶不振,误人误己。此乃公心,并非私利,还望元忠明察。”

华佗出面圆场,李玄自然也要给面子:“先生言重了。我方才也是据实相告,并非有意指责文举公。先生想必也知道,不久前的封赏群臣涉及两千多名文武官员,难免遗漏一些官员,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让所有人都满意。因此,所有封赏都是详细考核之后拟定的晋升名单,由军机处仔细斟酌商议,再经陛下审阅批复,最终确定下来。所以”

“呵呵呵!元忠不必多说了,此事是朕的意思,与你无关。”不等李玄把话说透,李利便笑呵呵地打断了他的话。说话间,李利缓缓坐下,并摆手示意李玄落座,显然他一时半会还走不了,不把这件事说清楚,孔融不会就此罢手的。孔融就是这个脾气,倔强而固执,凡事爱较真,认定的事情一定要问明白、搞清楚,否则他就不放手,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头与蔡邕一般无二。

待李利落座时,蔡邕亲手给他倒上一杯茶,并把茶盅递到他手上,却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看了看硬着脖子站在堂下的孔融。伸手接过茶盅,李利明白蔡邕的意思,无非是替孔融求情,让李利多少给他留点面子,如果再能好言宽慰几句,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是蔡邕给他倒一杯茶的份量。

蔡邕很少给李利斟茶,一直以来都是李利给他老人家倒茶,即使是做了皇帝也不例外。因此蔡老头给他奉上一杯茶的份量可不轻,不仅要他给孔融一个台阶可下,还要解释为何对太学院出仕的文官区别对待。这也就是蔡邕才有这个份量。普天之下仅有他一人能让李利无法拒绝,也不能拒绝他的要求。

姑且不说蔡邕把女儿蔡琰嫁给他。单说李利当年赋闲在家,顶着校尉之名却无所事事。想要独当一面却又没有人在董卓面前帮他说话。不承想,蔡邕却在他最困顿的时候帮了大忙,而且事先还瞒着他,直到事情办成之后他才知道蔡邕是何等精明,仅凭数面之缘就能猜透他的心思,为他谋得武威太守之位。这份恩情足以让李利铭记一生,无论怎么报答他都不为过。

正是蔡邕的极力举荐,让李利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至少让他少奋斗三到五年时间。年仅十七岁便位居一郡郡守之职,这在大汉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的第一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雪中送炭,让李利一辈子都不能忘记他的恩德。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董卓被刺身亡之后,李利可以不管别人的死活,却不能不救蔡邕。还是因为蔡邕,李利占据长安之后将董卓以王侯之礼风光大葬,还不得不对满朝百官以礼相待,善待汉帝刘协和皇室成员。

时至今日。李利和蔡邕之间已经很难说清楚到底谁成就谁。如果没有蔡邕的举荐,李利就不可能顺风顺水的一路走过来,整个历程将愈发坎坷,甚至是举步维艰。从这一点上看。蔡邕对他有大恩,大到无以为报的程度。可是如果没有李利的全力营救,蔡邕早在董卓身亡之后就会被王允处死。从而彻底与世长辞,世间再无蔡邕其人。再看蔡邕现在所拥有的崇高地位和名望。他是长安太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又贵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所有从太学院出仕的文官和武将都是出自他的门下。在所有士族之中享有无以伦比的崇高地位,在世家豪强之中的名望甚至比李利还高。

现如今,蔡邕真正是誉满天下,名望之高、身份之尊崇,足可与李利相提并论。因此,他是西晋国内唯一能与李利平起平坐的文圣泰斗。

严格说起来,蔡邕对李利有知遇之恩,可是李利对他同样也有知遇之恩。他帮助李利成就了帝王霸业,李利也让他成为文坛泰斗,成为当代儒生文士的一面旗帜。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也很亲近,多年来一直相互扶持,相互依存。

一杯茶就是一份回忆,一杯茶能够引发无限思考。端着蔡邕递上的茶盅,李利感慨良多,思绪纷飞。

实际上他很清楚蔡邕最近为何整天去皇宫找他唠叨的原因,因为蔡邕亲自出面找他,太学院的其他人就不用再去了。是以蔡邕其实是在替他分忧,维持新朝之初的平稳局面,不希望他被太学院的琐事所干扰,从而挡住孔融等人的言路,使得新朝成立之后得以平稳过渡一段时间。

然而蔡邕能阻挡一时,却不能拦截一世。该来的早晚都会来,拖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坦然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思索片刻后,李利放下茶盅,神色平静的道:“太学院更名皇家学院,所有从这所学院走出去的学生就是天子门生,出自我李利的门下。既然是天子门生,那么他们出仕之后的仕途和前程就不用诸公担心了,朕自有安排。不过文举公既然一再追问,朕索性当着诸公的面把话挑明,省得诸公心绪不安,一直惦记于心。”

说到这里,李利话音一顿,神情变得异常严肃,沉声道:“天子门生不好当啊,身份虽然尊贵,却享受不到应有的特权。否则,一旦天子门生都能享受特殊待遇的话,那么对天下其他士子而言就不公平。所以,为了公平起见,一个月后长安将举行建国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所有三年之内出仕的文官必须参加,所有结业的学生也必须参加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能出仕。

从今往后,凡是举荐出仕的必须是拥有列侯爵位的功勋之臣才有资格举荐,并且实行举荐连坐制度,谁举荐谁负责;政绩卓著者举荐之人一同嘉勉,平庸无能者举荐之人一并受罚。”随即,李利根本不给蔡邕、孔融等人思考的时间,遂将科举考试细则和盘托出,随后再不逗留,起身就走。

——————未完待续————————————(小说《骁骑》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 ”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未完待续。。)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wap.xbiqugu,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