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天道小说网 > 历史 > 骁骑 > 第790章 不欢而散

骁骑 第790章 不欢而散

作者:虎贲中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7 00:04:51 来源:香书小说

【感谢:书友冰火纪、wang2013书友月票支持,多谢!】

――――――

“此事对于兄长来说不值一提,翻掌之间便可办到,就看兄长肯不肯帮忙了。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平南网)”

说到这儿,周瑜语气一顿,笑道:“不知愚弟在信中所言之事,兄长考虑得如何?”

“呃!这、、、”孙策神情错愕地迟疑一声,一脸难色的苦笑道:“此事让我好不难过,一边是诸侯盟友,一边是自家兄弟,为兄夹在中间,深感左右为难呐!

不过,盟友终究是暂时合作而已,而兄弟却是一辈子倾心相交。是以,为兄可以答应公瑾信中所说之事,只是我也有一事相请,不知公瑾可否帮忙?”

周瑜似乎丝毫不感到意外,朗声道:“兄长客气了。但凡不违信义之事,只要愚弟力所能及,必定不让兄长失望。兄长何事烦心,不妨直言?”

“哦,不违信义么?”

轻声沉吟中,周瑜如此爽快倒是让孙策顿感诧异,心中已是犹豫不定,不知该不该提出来。因为他隐隐感到周瑜可能已经知道自己想说什么,所以周瑜允诺时特意言明“不违信义”,言外之意是提醒他孙策,若是有违信义之事,趁早打消此念、莫要开口。

然而,正如周瑜先前与鲁肃所说的那样,孙策决不是个轻言放弃之人,但凡他已经决定好的事情,只有成与不成之说,却从无半途而废之理。一旦他早已计较,谁也别想说服他改变初衷或是直接放弃,这就是江东孙伯符的性格,三思而后行。一旦下定决心便是说一不二,宁折不屈。

心神急转中,孙策反倒不急于开口说话,而是好整以暇地端起茶盅慢条斯理的品茶。一边饮茶一边打量着大帐内的情形。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

眼见如此,周瑜不由与鲁肃对视一眼。既而心照不宣地微微摇头,脸上浮现出几分无奈的笑容。

显然,对于孙策此时的反应和将要提出的问题,周瑜和鲁肃二人早有准备。或者说早在预料之中。

现如今,孙策拥兵三万,名声在外,手中又有从李利手里讨来的敕封诏书,已然具备割据一方的实力。只需一个契机让他脱离盟军阵营,尽快返回江东,自此便是龙游大海、鹰击长空。大事可成,霸业可期。是以,他此刻又有何事需要周瑜相助,或者说他想从周瑜这里得到什么呢?

轻轻放下茶盅。孙策微笑着对周瑜说道:“周公和叔父时下还在扬州吧,想必公瑾已多日未见,此次便随愚兄同去扬州探望一番如何?”

“嗯?”周瑜闻言惊愕,他料定孙策必然想邀他同返江东,却万万没想到孙策竟然说得这么委婉,而且下手这么狠,直接将周家长辈搬出来说事。此举着实让周瑜有些措手不及,又不免有些恼怒,以至于对孙策颇有怨言。

事实上,周瑜很珍惜自己和孙策之间的兄弟情义。两人自幼相识,是为总角之好,两家又是世交,故此他一直视孙策为兄长,敬重有加。去岁,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终决定投效在李利麾下,自此他深感自己对不住孙策,颇为自责。但是,为了能够一展抱负,为了周氏家族的前途命运和长远考虑,他终是选择了效忠于李利。然而,正是因为他始终觉得有负孙策的兄弟情义,故此他在投效李利之时特意替孙策求情,从而求得李利一个承诺,如此方能安心。

而今,孙策之所以还能好好的活着,正是由于李利昔日的一个承诺之故,否则东垣城一战中孙策便已身首异处了。而这一切皆是周瑜之功,李利若不是看在他的情面上,单凭孙策帐下区区两三万人马何足挂齿,翻掌之间即可灭之。

东垣城之战,事先周瑜并不知晓,但战后仅仅几天,他就知道了整个过程,并从中看出很多问题。其一,主公李利有心诛杀孙策,似是欲将孙策这个江东猛虎扼杀在尚未崛起之时,趁早除去后患;其二,孙策名义上打着报仇雪恨的旗号前来会盟,实则是为了扬名立万,讨取敕封诏书;其三,周瑜从这场战事中看出主公李利当真是个言出必行的君主,信守诺言,并且十分器重他。

恰恰是东垣城之战中李利表现出来的宽宏大量,让周瑜感激之余又不免有些惭愧,从而促使他深刻反思自己与孙策之间的兄弟情谊到底应该怎样处理,自己所做的一切究竟有没有必要这么做。要知道,正是由于他始终放不下与孙策的兄弟之情,致使孙策在东垣城之战中死里逃生,还白白得了一道敕封诏书,这让西凉军诸多将领甚为不满,对此颇有微词。然而,李利却自始至终都没有半句怨言,强行压下众将领的不满与谏言,仍然给予周瑜临机专断之权,并提领并州所有兵马。

毫不夸张的说,周瑜之所以能在短短一年之内从区区居巢令升至安北将军、都亭侯,立下赫赫战功,名动天下,这其中除了他自身才华卓著之外,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李利对他的绝对信任和悉心栽培。

想他初入西凉军便担任中军副将,而后更是提领数万兵马独自征战,拥有临机专断之权,可以调动所有北伐兵马。为了确保众将领听其调遣,李利亲自坐镇后方,为周瑜压阵,以致于全军将士无人敢于违抗他的将令,绝对是令行禁止。这对于一个初掌军权的主帅而言,无疑是十分幸运的,李利真正给他提供了一个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正因如此,周瑜才能在短短一年之内屡建功勋,扫平南匈奴、收复并州,继而名扬天下,一举成为当今世上炙手可热的将帅,堪称世之名将。

换言之,如果没有李利的大力支持。或许早晚有一天周瑜也能一举成名,只是这个时间至少还要推迟十几年。而天下照此发展下去,十几年之后究竟是什么样子,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却是未知之数。

故而。与其说周瑜如今是在替李利卖命打天下,不如说是李利成就了他。若是没有李利的信任与赏识。就没有他周瑜的今天。如果不是李利赐予他骁勇善战的西凉铁骑,给他独当一面的机会,并给他撑腰,纵使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亦是枉然。世间从来都不缺乏惊才绝艳之人,但真正能够纵情施展才华的幸运者却是寥寥无几。故而,世间才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说。

正因为如此,就今时今日而言,周瑜对李利的忠心无以复加。休说孙策和他有兄弟之情,却并非亲兄弟,哪怕是他周家长辈亲自前来充当说客。也不可能说服他弃李利而去。

更何况,扪心自问,他和孙策之间并不存在背叛,因为他从来都不是孙策的手下或部将。也从未接受过孙策的任何恩惠和照顾。恰恰相反,在此之前,他周家多次资助孙坚、孙策父子,在孙坚率部参与陈留会盟期间,其家眷全部托付于周家,而周瑜自己更是在孙坚死后屡屡帮助孙策渡过危难。因此,他和孙策之间根本不存在利益关系,是真正意义上的兄弟情谊。

但现在,这份兄弟之情随着周瑜投效李利而终止,随着孙策率部与西凉军为敌而破裂,更随着孙策拿周氏一族相要挟而彻底宣告结束。

私人交情在切身利益面前总是显得那么脆弱,尽管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就是如此。

周瑜将自己和孙策的兄弟之情视若珍宝,但此刻他却感觉这块珍宝突然摔在地上,摔得粉碎,再也不可能复原了。

沉默半晌后,周瑜脸上的神色渐渐恢复平静,既而变得异常冷静,俨如平静无波的水面,风平浪静,无波无澜。

“家祖和族叔之事就不劳伯符兄挂念了。若不是此番司隶混战,家祖和我周氏一族早已迁入长安定居,眼下大战即将结束,料想伯符兄返回江东之时,家祖便已到达长安。如此一来,我便可早晚略尽孝道,一家团圆。不过伯符兄倒是提醒了我,此事得抓紧处理,迟则生变哪!”

话音稍顿,周瑜语重心长道:“另外,小弟也提醒兄长一声。扬州袁术绝非良善之辈,伯符兄此番从他手里借得两万兵马已属侥幸,若是迟迟不予归还,只怕他会恼羞成怒,迁怒于孙氏族人。因此,伯符兄理应早作准备,以免节外生枝。”

“哦?”孙策眉头一动,脸上浮现出一抹愠色,语气不悦地笑声道:“多谢公瑾提醒,此事愚兄早有安排,家母和弟弟妹妹都已返回江东,不劳公瑾挂怀。”

说话间,孙策强行镇定心神,调整好情绪后,平声静气道:“既然公瑾心意已决,愚兄也不便强求。不过此番我等私下密议,难保李大将军不会因此起疑,万一连累了公瑾,愚兄于心不安哪!”

周瑜坦然一笑,伸手指向鲁肃,笑声道:“兄长多虑了。我主公胸襟博大,气量宽宏,此为世人皆知,广为传颂。况且,子敬在此作陪,并非偶然,实为今夜密议之见证。或许兄长还不知道子敬除了随军主簿和参军之职外,还是现任并州刺史,并且是我家主公的义弟。是以,兄长不必替我担心,时间不早了,你我二人尽快商议妥当,以免贻误战机。不知兄长意下如何?”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孙策不再转弯抹角,直言道:“安邑城兵马尽数归我,外加三成粮草辎重,且西凉军不得阻我南下。”

周瑜闻言摇头,不假思索道:“安邑城七万大军不是兄长能够吞下的,以兄长目前的实力最多兼并三成,粮草辎重可以带走两成。此乃愚弟的肺腑之言,还望兄长慎重考虑。”

孙策神情微怒,沉默半晌后,赫然起身向门外走去,待翻身上马后,扬声道:“也罢,就依公瑾所言,五更动手。驾??????”

丢下一句话后,孙策纵马离去,身影迅速消失在黑暗中。

“唉,昔日的总角之好,今夜却不欢而散,实非我所愿哪!”目送孙策打马离去,周瑜怅然若失地叹息道。

鲁肃微微点头,好言劝慰道:“公瑾不必烦恼,世事岂能尽随人愿。孙策野心勃勃,早晚都会与我等背道而驰,今日之事在所难免。所幸,此番我等要剿灭之敌是张扬,而不是他,否则此刻已经刀兵相向了。”

――――――――――――――――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wap.xbiqugu,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