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天道小说网 > 玄幻 > 冲天斗神 > 第一百五二节 说话

冲天斗神 第一百五二节 说话

作者:黑天魔神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1-07 05:09:41 来源:香书小说

当然,楚国西部很大,除了魏国,距离较近的赵国,也是楚国的盟友。

做个皇帝并不容易。外人之看到皇权高高在上,帝王手握天下财富和庞大权力,后宫三千佳丽更是让人羡慕。却从未有人看到帝王也有烦心事。他必须顾虑天下大势,对国计民生殚精竭虑。说句不好听的,若是要真正做到勤政爱民,事无巨细逐一过问,恐怕就算是把皇帝本人改造成一台机器,也会因为过于频繁的使用,生生报废。

“还是有骠骑将军在的时候好啊!”

顺明帝继续发着感慨:“板着指头算算,大楚北境也就是安定了几十年。杨靖威武悍勇,杀得戎狄胆战心惊,只能远远遁走大漠深处。杨靖一死,北地边防也就变得武备松弛。如今,放眼满朝文武,再也没有第二个杨靖能够站出来为朕分忧。”

这的确是实话。

杨靖在北地带兵的时候,顺明帝刚刚即位。那时,杨靖很年轻,顺明帝也就是懵懵懂懂的娃娃。只不过,一个是君,一个是臣。

顺明帝最初在位的五年时间,都是外祖母垂帘听政。那是一位对国家和祖宗极为负责,也颇有战略眼光的老人。虽是妇道人家,却因为卓识远见得到当时大臣们的交口称赞。当年,若不是老祖母一力提拔杨靖,给予他在北地募兵、筑城等诸多权力,感激涕零的杨靖也不会在短短几年间训练出一支铁骑。自此,楚国骑兵横扫大漠,连续斩杀白羊、娄烦、休屠等戎狄诸王。畏惧之下,戎狄只能远远逃离水草丰美的常居之所。

杨靖之所以得到毅勇候的封爵,就是因为那时候的卓著武功。

朝中历来都有奸佞之臣,戎狄不甘心失败。接连派遣使者前往楚国,在朝堂和民间散布关于骠骑将军杨靖的谣言。尤其是在北地边疆,戎狄甚至称呼杨靖为“震天威武大将军”。

身为皇者,历来都很多疑。当然,这句话与当时的顺明帝扯不上关系。老祖母一死,顺明帝开始亲政。当时的帝师选择了大学士常宇。“震天威武大将军”这种说法。使常宇对杨靖产生了防备。他屡次上书顺明帝,要求限制杨靖的军权。那个时候,顺明帝尚且年幼,老祖母临走之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了朝廷重臣。以常宇为首,中枢开始对杨靖削权。前后不过半年时间,杨靖执掌的北地边防已经遍布漏洞,大量守卫军士从各个要塞撤回内地,美其名也“节省军费开支”。这种自毁长城的做法。在文臣之中得到了一片赞赏,认为就应该用这种方法限制武将权力,常宇也因此成为楚国文人领袖,一时间风光无限。直到现在,常家仍然还是楚国赫赫有名的文学宗族。即便放眼天下,也有无数人对此倾慕不已。

从手握重兵三十万,到手下可供调用的兵马不过七千。如此巨大的变化,把杨靖变成了空有能力却无法发挥出来的光杆将军。后来的黄河走廊一战。杨靖率领残余部队全员战死。从此,北地再次被戎狄占据。情况与最初战胜之前没有分别。当然,这些事情在文臣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毕竟,每年被戎狄掳走的百姓都是贱民,与自己无关。大楚人口繁茂,就算白送戎狄几十万,也不过是九牛一毛。无关疼痒。

皇帝虽然至高无上,很多时候却不得不对臣子们妥协。顺明帝很清楚,杨靖在北地经营多年,劳苦功高,只是朝廷上历来重文轻武。除了吟风弄月,文人们其实什么也不会做。偏偏这些人掌握着天下间的舆论导向,就以一手摧毁北地边防的常宇来说,此人非但没有因此获罪,反而步步高升,得到了九卿以上的三公爵位。最后,带着荣耀和财富告老还乡。现在,常家在当地已经是名望颇重的豪族。常宇虽然早已老死,如今朝堂上仍然还有他的很多门生故吏,以及常家后人为官。

相比之下,杨靖只留有一子一女,却还因为家庭内部纠纷,被迫辞去毅勇候之爵。每每想到这里,顺明帝就觉得自己很对不起杨家。

静安公主一直在察言观色。她虽然年迈,脑子却不糊涂。一双眼睛不断打量着顺明帝,又慢慢转移到了侍立在近旁的东方空身上。

天下间的确存在着“巧合”这种事情。然而,巧合的概率实在很低。静安公主很是不解:为什么自己存着想要为杨天鸿说话的心思刚刚进宫,内侍总管东方空就跟在后面进来,当面说起了御园厩缺马的事情?

有一点可以肯定:静安公主和东方空之间没有任何交集,彼此也没有联络。不过,皇宫内侍是极为神秘的存在,他们只听命于皇帝本人,担负着监视朝廷重臣,以及天下民众的诸多事宜。静安公主明白,自己得到两匹玄天骏的事情,必定瞒不过顺明帝的耳目。只是,东方空的心思自己根本无法捉摸。此事看似稀松品尝,细细想来实在过于巧合,有些不符合逻辑。

没错,楚国祭祀每年都是这个时候。从京营诸卫当中挑选军官共同祭祀,也是几个月前顺明帝在朝堂上与诸位大臣制订的计划。挑选马匹已经进行了很久,为此,静安公主甚至把自己名下的三匹良马也贡献出来。那时候,杨天鸿还没有从黑森山回来,自然也就没有硕安候宋理与他的谈话,更扯不上什么静安公主对他的好感。

看着安安静静站在那里,神情淡然的东方空,静安公主脑子里产生出“也许是本宫多心了”的想法。

说不定,这就是个巧合。因为前后诸事都对不上,自己和东方空之间也没有丝毫牵扯。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东方空此时提出御园厩缺马的事情,的的确确是给了静安公主很好的借口。

活动了一下因为久坐变得酸麻的腿脚,静安公主把目光转向顺明帝,认真地说:“陛下为何不重修北地边防?只要我大楚牢牢守住北部边疆,与赵、魏两国共修长城。戎狄必定不敢侵犯边疆。介时,不要说是区区几百匹同色马,就算是千匹、万匹骏马,也可轻易得到。”

顺明帝转过身,似乎才刚刚从冥想中回过神来。他静思片刻,苦笑道:“姑母毕竟不是朝廷大臣。对于国事也不甚了解。北地边防松弛已久,重修谈何容易?边赛军数量多达三十万,这还只是面对黄河走廊核心位置的防卫部分。若是把数十边镇全部军兵累加起来,数量早已超过百万。”

静安公主蹙起了眉头,眼角皱纹变得更加深刻:“如此庞大的军兵,每日耗费也是巨大。既然国家投入大量资材,人员消耗也日益庞大,为何仍然抵挡不住北面戎狄?难不成,他们都是石雕?木偶?”

顺明帝被问得有些哑口无言。只能暗自摇头。

北部边军弊端甚多,顺明帝自己其实很清楚。楚国每年税收大部分花在了边防方面,除去南疆和东海部分,三分之二的军费投入了北地防务。然而,打起仗来,边镇年年都在叫苦,都在喊叫着兵力不足。各镇报上来的军兵数字总额超过一百五十万。按理说,如此庞大的军队。足够抵抗外敌。然而事情就是如此古怪,自从杨靖死后。北地将领从未打过胜仗,遇到戎狄入境掳掠,也是带着军马一路狂奔逃回长城内所。

难道朕的将军之中,只有杨靖一个人能打吗?

这问题顺明帝私下里想过多次,却总是不了了之。他知道自己不是昏君懒鬼,处理政务方面也很是勤廉。然而。在如何应对北面戎狄的问题上,大臣们却看法不一。有的说是应该和亲,有的说是应该与戎狄互开马市,还有的声称应该对戎狄宣扬我大楚天威,那些野蛮不开化的外族自然会被感化。从此边境永无战争。国泰民安。

都他,妈,的是些屁话。

顺明帝很清楚:打是一定要打的。问题关键在于,应该由何人来主持北地军务?放眼朝堂上下,实在是找不出一个能够担当此重任的将军。

顺明帝从未想过要让某个文臣来负责此事。那些家伙的秉性,最多也是就是吟诗作画,谈谈风月还可以,打仗绝对不行。别的不说,坐惯了轿子的屁股,到北边终日里骑着马来回颠簸,恐怕仗没打起来,他们自己就已经累得垮下,半死不活。

所谓“国难思良将”,顺明帝也忽然发现:上天能够赐予楚国一个骠骑将军杨靖,实在是极其难得福缘。只是自己那时候年幼,不明白毅勇候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否则,就算是把大学士常宇九族灭尽,也要保住杨靖,让他永远担任北地总督一职。

静安公主的声音从旁边传了过来,一直飞进了顺明帝的心里:“杨靖乃是出于广平候一脉。杨家世代屡受国恩,广平候杨荣虽然年迈,却是朝廷当中颇有威名的将军。依本宫所见,倒不如让广平候主持北地防务,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不妥!”

顺明帝想也不想就连连摇头:“广平候年纪大了。何况,京师防务也很重要。杨家一门,历来武将众多。何况,主持防务这种事情,讲究自上而下。北地军镇历来自成一系,与广平候从未有过关联。就这么贸然去了,一来需要时间熟悉情况,二来也必然遭到来自下面的抵制。若是寻常时节,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容忍。偏偏南方连遭降雨,洪水遍地,朕现在无力顾及那边。就算真要改变北地防务,至少也是明年的事情。”

内侍总管东方空脸上神情也变得凝重。他低声进言:“陛下说得是。但有些事情,晚做不如早做。草原上的蛮人可不管那么多。他们每年秋天都要越境掳掠,已经成了习惯。就像小孩子家家,若是年幼的时候不狠心管教,大了以后,想要管教也就有心无力。到时候,他要杀人便当街杀人,要抢劫便横冲直撞,即便是再牢固的缰绳。也套不住这种疯狂野马。”

静安公主和顺明帝同时把视线转移到东方空身上。东方空丝毫没有掩饰,脸上露出一丝淡笑:“陛下和公主都是明白人,老奴也就是顺口一说。国家大事老奴不懂,只知道民间历来都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这百姓都是陛下的子民,对于他们。陛下当然要尽心维护,也要防备着自家娃娃不被外人欺负。”

顺明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从东方空身上收回视线,看着坐在对面的静安公主,问:“刚才听姑母的意思,似乎对广平候杨家很是看重?”

静安公主笑着摇摇头:“那倒不是。本宫只是觉得,陛下寻人伤费脑筋。皇祖母在的时候,屡屡对广平候杨家多有称赞。她老人家虽然仙去,对于国事却颇有见地。加之杨家历来都是将门。做起这种事情来,想必也是得心应手。”

停顿了一下,静安公主继续道:“若是陛下觉得广平候不堪此任,为何不翻翻历年来的军报,从中挑选可用之人?本宫历来都觉得,将才也好,文士也罢,想要出人头地。就必定想要做出些成绩来。武将若要出名,不外乎多打胜仗。多杀贼寇。文士若要出名,当然要写出锦绣文章,或者是传世诗篇。否则,即便你身具绝世武功,胸中有万卷藏书,也不过是普通俗世间默默无闻之辈。”

这番话有理有据。说得顺明帝频频点头:“姑母的见识果然不凡。怪不得皇祖母当日在的时候,都说姑母若是男人,必定能够安邦定国,具有宰相之能。”

只要是人,都喜欢被称赞。静安公主被顺明帝说得有些不好意思。心里却也很是高兴。毕竟,顺明帝此言乃是有感而发,没有丝毫作伪的成分。

事情不能做的过于明显。只要提到广平候,提到有功之臣,顺明帝必然会想到杨天鸿。如此一来,静安公主也就从中被摘了出去。顺明帝很是精明,同一件事情上说得多了,自然会引起他的怀疑。到时候,也就是适得其反。

“说起多打胜仗,多杀贼寇,朕倒是想起了一个人。”

果然,顺明帝的思维正在按照静安公主引导的方向延续着:“骠骑将军杨靖留有一子一女。在杨家的问题上,朕的确是颇有亏欠。不过,杨天鸿此人倒也忠君爱国。先是主动辞去毅勇候之爵,而后又在落屏山一役斩杀众多,一战而胜。姑母不说朕差点儿忘了,杨天鸿出自归元宗,战阵兵书乃是他的家学渊源。此人之前就表现不俗,算得上是个将才。不如,将北地防务交之于他,也算是子承父业。”

静安公主小心翼翼地插进话来:“陛下,这样做是否太过于轻率?本宫虽然得过那杨天鸿的好处,但此子过于年轻,如今连二十岁都不到,没有资历,没有人脉。即便身具皇命,去了北地又能有多大作为?”

顺明帝有些意外地看着静安公主:“怎么,姑母觉得杨天鸿不能担当此任?”

静安公主的态度很是坚决,连连摇头:“具体决定何人担此要务,全凭陛下的意思。本宫绝无干预进言之意。只不过,从长远来看,杨天鸿目前绝对不能担当北地军务总督。他实在太年轻了。”

顺明帝笑了起来:“姑母过虑了。古时甘罗十二岁便可为相,杨天鸿虽未年满二十,却也出生武将世家。这能力方面,还是有的。”

静安公主依然摇头:“陛下难道不知晓甘罗尚不满二十而亡?小小年纪成为朝廷重臣,不知道私底下有多少人心生嫉妒?如此做法,对大楚安定并无好处。本宫还是那句话:北地防务应该交由老成持重之人负责。若是陛下真的看重杨天鸿,就应该讲他专任另外的职务。须知,生铁千锤百炼,方可成为无坚不摧之精钢。”

一席话说出来,顺明帝只觉得汗颜,也很是感慨。

静安公主毕竟是自己的嫡亲家人,事事都在为了自己和国家考虑。

虽然静安公主掩饰得很不错,顺明帝却也能够看出,姑母其实是在为杨天鸿说话。皇室内侍耳目遍布天下,以顺明帝的精明,当然知道静安公主府上多了两匹珍贵无比的玄天骏。提出任用杨天鸿为北地总督,不过是种试探。没想到,在大是大非面前,静安公主判断得倒也明显。杨天鸿虽是个人才,现在就把他提至如此高位,无异于捧杀。若是改换为低一些的官职做起,一来可以对他继续磨练,二来也显出自己并未忘记过杨家的功绩。

想到这里,顺明帝心情顿时变得舒畅。他“哈哈”笑着,说:“姑母能否给朕一个建议,杨天鸿究竟安排在何处任职为宜?”(未完待续。)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wap.xbiqugu,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