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天道小说网 > 历史 > 战国大司马 > 第433章:王权让渡

战国大司马 第433章:王权让渡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7 02:45:45 来源:香书小说

惠盎对蒙仲说,这个宋国可能就只有蒙仲才能说服宋王偃,这话并不夸张,但确切的说,这句话真正想表达的,是这个宋国可能只有蒙仲具备劝说宋王偃的资格。

宋王偃这位毁誉参半的君主,他暴虐、易怒、好强、傲慢,没有资格的人,他根本不会允许对方提出什么建议,哪怕是正确而有益的建议。

那么,这所谓的‘资格’是什么呢?

其实指的就是牺牲、贡献与能力这三项。

牺牲,指的就是为宋国付出的牺牲。

就拿蒙仲来说,他的祖父蒙舒、父亲蒙瞿、兄长蒙伯,这祖孙三辈都在宋国对外的战争中付出了性命,这使得蒙仲成为了宋王偃眼中的‘忠义之士’,使得宋王偃对蒙仲充满好感。

同时,才使得宋王偃对蒙仲格外的包容,他能容忍蒙仲对他发出一些质疑的声音。

但光有牺牲,宋王偃充其量也只会将那些质疑的声音当做抱怨,对于这种声音,他会包容,但也不会包容地太过,更别说会听从,除非对方同样具备贡献。

这里所说的贡献,即对宋国的贡献,很巧,蒙仲也占了。

抛开蒙仲十四岁时跟随宋国王师攻打滕国不算,随后蒙仲为了巩固赵宋之盟而前赴赵国,以及后来蒙仲在宋国逼阳帮助太子戴武击退齐国名将田章的率军入侵,再到蒙仲为了巩固魏宋之盟而前赴魏国,蒙仲所作的这一切,宋王偃其实都看在眼里。

这让宋王偃觉得,这个小子与他一样对这个国家抱有热诚。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反过来说,倘若彼此的信念一致,那么自然而然就是同道之士——你看蒙仲这些年对宋王偃多有质疑、嘲讽,但宋王偃却对此毫不在意,甚至于在蒙仲成婚时,还赠送了相当贵重的贺礼,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宋王偃对蒙仲的认可。

至于最后的能力,或者说才能,倒反而只是‘加强’前面两项的附加罢了。

当然,也很重要,毕竟‘牺牲’与‘贡献’只能让宋王偃觉得蒙仲有资格与他交谈,有资格向他提出建议,但唯有‘才能’,才能说服宋王偃听取蒙仲的建议。

这一点,蒙仲当然具备,刚刚帮助魏国从秦国手中夺回了两百余里土地的他,宋王偃当然会听取一些有力的建议。

总而言之,正是因为蒙仲身具牺牲、贡献、能力这三个条件,宋王偃才会格外地包容,否则换做旁人,像蒙仲那样当面指着宋王偃嘲讽他,叫他退让王位,早就被宋王偃呼喊卫士杀了。

别忘了,宋王偃确确实实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暴君!

只能说,蒙仲是最特殊的那个人,他具备着许多让宋王偃欣赏的‘闪光点’,比如为了宋国牺牲的祖孙三辈家人,比如蒙仲不厌其烦地设法巩固宋国与赵魏两国的同盟,比如蒙仲武力与谋略兼具,等等等等,正是这些闪光点,让宋王偃对蒙仲格外的包容。

毫不夸张地说,就连太子戴武,在宋王偃心中的欣赏程度都远远不及蒙仲,更别说其他人。

通过武力击败宋王偃,迫使宋王偃默许迎接太子?

似这种事,换别人来看看,哪怕是戴不胜、戴盈之这些宋国的忠臣,保准也会被宋王偃怒斥,甚至于,在宋王偃被彻底激怒的情况下,说不定还有性命危险。

唯独蒙仲……

宋王偃对他的容忍度极高。

“阿仲,他需要您的允令,大王……”

惠盎搀扶着宋王偃走向王宫,期间低声说道:“否则名不正、言不顺。”

听到这话,宋王偃冷笑着嘲讽道:“他不是准备迎回太子取代寡人么?寡人的旧令,对他还有什么约束性么?”

“话虽如此,但……”惠盎的脸上浮现几许忧虑之色,他低声说道:“愿意追随太子的人,固然有,但依旧愿意追随大王您的人,却还远远比这要多,若不能得到您的默许,国家、臣民,都会分裂……”

“……”

宋王偃皱着眉头一言不发。

是的,诚如惠盎所言,他戴偃在彭城依旧有着无上的权威,倘若不能得到他的默许,彭城的军队是不会听从蒙仲的命令的,蒙仲最多只能聚拢败退的郯城军,以太子戴武的名义重新聚拢这支军队,无论是为了抗击齐军,还是为了助太子戴武取得王位。

蒙仲,可要比那个不知所谓的戴璟厉害地太多,纵使郯城军目前已不具备与彭城军一战的资格,但有了蒙仲的统帅,这支军队说不定会发挥出更大的战斗力,倘若这股力量被迫用来对付彭城、对付彭城军……

“惠盎啊,我与你,当真只能止步于此么?”

忽然间,宋王偃惆怅地问道。

听到这话,惠盎不禁想到了二十几年前的宋国。

那时的宋国,宋王偃刚刚结束接连三场针对的齐、楚、魏三国的战争,叫齐、楚、魏三国从此不敢再小觑宋国,而他惠盎,亦是在这个时候投奔彭城,请见宋王偃,向宋王偃讲述了孟子‘仁者无敌’的思想。

宋王偃并非是一个只懂得用武力对抗威胁的君主,因此,他接受了惠盎所讲述的‘仁者无敌’思想,当时的君臣二人,一边以‘半儒半法’的宽政治理着这个国家,一边憧憬着这个国家的未来。

二十余年,弹指一挥间,当年力能屈伸铁钩的宋王偃,如今也已迟暮,虽体魄因为常年习武锻炼的关系依旧健朗,但斑白的发须,却在无声表述着这位君主的极限。

想到这里,惠盎心中着实不是滋味。

平心而论,宋王偃远非是十全十美的明君,相反,这是一位暴虐嗜杀的暴君,但因为知遇之恩,惠盎对这位君主抱持着十分的忠诚。

倘若蒙仲这次没能及时返回彭城,倘若彭城这次无法阻挡住齐军进攻的脚步,他惠盎,会坚守彭城到最后一刻,以报答宋王偃对他的器重。【PS:想了想,作者觉得还是要提一句,历史上的惠盎,就是战死在彭城的。】

“啊,接下来,会有太子接过大王你肩上的重责。”

惠盎低声说道。

“嗤。”

宋王偃嗤笑一声,说道:“太子懦弱,寡人不放心。”

听到这话,惠盎义正言辞地纠正道:“不,大王,太子绝不懦弱,相反,他比您想象的还要坚强,当年臣就对大王说过,这世上最无坚不摧的剑,便是仁者之剑……”

“行了行了,你这话我都听了二十几年了,早烦了。”

宋王偃挥挥手打断了惠盎的说教,旋即,他在沉默了片刻后说道:“你带着寡人印令,去助那小子一臂之力吧……如你所言,名正方能言顺……”

说着,他伸手按住了腰腹,沉着脸低声骂道:“话说回来,那小子下手还真重……”

惠盎的眼睑微微一动,苦笑着告罪道:“大王请莫怪,阿仲他……”

然而还没等他说完,却见宋王偃抬手打断了:“行了,相比较这个,寡人只问你一句话,你有把握让那小子留在国内么?”

惠盎微微一愣,旋即立刻便明白了宋王偃的意思,想了想说道:“倘若是太子相邀,阿仲应该会考虑留下的,但臣只怕此举会引起魏国的不满……再者,我弟本身恐怕也会因此而苦恼。”

“寡人不管这些。”

宋王偃冷笑着说道:“他既要寡人退让,那么,他就得付出一些代价……”

说到这里,他的语气忽然一软,叹息道:“你等将太子培养地太软弱了……”

惠盎当然知道宋王偃在担忧些什么,闻言反驳道:“不,太子并不软弱,太子只是将刚强放在心内。至于阿仲……”他想了想,说道:“臣有个主意,或许,可以让阿仲身兼两国之职,反正宋魏之盟,臣认为在太子有生之年应该不会变动,既然如此,就算我弟身兼两国之职,魏国也不太可能会反对。”

“封他为国相?那没有意义。”

宋王偃摇了摇头。

是的,其实此前出过身兼多国国相的例子,比如苏秦,但严格来说,像苏秦所取得的多国国相之位,其实是荣誉性质居多,各国本身其实还是有负责国政的国相。

而宋王偃所希望的,是让蒙仲确确实实地负责一支宋国的军队,帮助宋国抵抗类似齐军入侵的重大威胁。

可名副其实的军权,却与荣誉性质居多的国相之位不同,倘若宋国这边授予了蒙仲军权,魏国那边又怎么办?天底下有几个君王会允许臣子手握数个国家的军队?哪怕这数个国家本身就是盟国。

惠盎想了想,说道:“大王,此事就交给臣吧,臣尽力而为。”

宋王偃点点头,说道:“其实以蒙仲的秉性,就算不这么做,他也同样会继续庇护宋国,暗助太子,但你也知道,我宋国缺少能独当一面的统帅,像戴不胜、戴盈之等,皆不能胜任,况且他们也年事已高……由蒙仲负责着一支宋**队,能够防止宋国日后再出现类似的状况……”

“臣明白的。”

“唔,那这件事就交给你了……对了,你在帮寡人做件事,立刻派人给魏国送个信,就说寡人想去魏国……住一段时日,看看魏国的风景……”

听到这话,惠盎猛然抬起头来,犹豫着劝说道:“大王,您实在不必……”

“你不必说了。”

宋王偃抬手打断了惠盎的话,神色复杂地说道:“寡人一生不弱于人,丢不起这个颜面,太子回彭城之日,便是寡人动身前往魏国之时……”

惠盎张了张嘴,想再劝劝这位君主,但遗憾的是宋王偃心意已决。

而与此同时,蒙仲已带着他随行的百余名方城骑兵离开了彭城,来到了城外的军营,即戴不胜的军营。

不是他不想尽快迎回太子,关键是他不清楚太子戴武的被流放之地,眼下又不好回去再问问宋王偃与惠盎,只能找戴不胜碰碰运气,毕竟据传闻,是戴不胜抓住了太子戴武。

但假如连戴不胜都不知太子戴武的被流放之地,那么,蒙仲就只能等惠盎的消息了——据他离开时宋王偃的态度,他认为惠盎应该能进一步劝服宋王偃。

来到戴不胜的军营,报上自己的名号,没过多久,蒙仲便看到戴不胜带着几名士卒亲自出营迎接他。

似戴不胜那般粗犷的人,当然不会拘泥于什么礼数,出乎高兴,戴不胜在见到蒙仲时,狠狠地一巴掌拍在后者肩膀上,笑着说道:“你小子总算是回来了!”

别看戴不胜现如今五六十岁的年纪,手上还是着实有劲,拍地蒙仲亦吃痛地抱怨了两句:“戴司马,在下日夜兼程赶来,身疲体乏,你就不怕你这一下把我拍到在地?”

“哈哈。”戴不胜哈哈一笑,旋即,他忽然注意到了蒙仲身上的甲胄,在仔细瞅了两眼后,他低声问道:“这个甲胄……是大王宫卫的甲具啊,何以你穿在身上?”

蒙仲也不隐瞒,如实说道:“我与宋王比试了一下剑技,另外,劝他迎回太子……”

“……”

戴不胜微微张了张嘴,很是不可思议的看着蒙仲。

联想到方才惠盎在得知蒙仲入宫请见宋王偃时面色大变,他怎么会想不到蒙仲这所谓的‘比试剑技’,究竟指的是什么。

这算什么?武谏?

“你小子可真胆大妄为……”戴不胜颇有些感慨地说道。

也是,整个宋国,想来就只有蒙仲有这个胆子去武谏,而不可思议的是,这小子做了那事,居然还能活地好好的。

就连他都不由得心生感慨:大王对这小子真的是宽容。

“那么,结果如何?大王同意迎回太子了么?”他有些召集地问道。

“没同意,但也没反对。”

解释了一句,蒙仲淡淡说道:“无论如何,我都会迎回太子……这次来见戴司马,就是想问问太子的流放之地。”

“我不知晓啊。”戴不胜摊摊手无奈的说道:“就算知晓,没有大王的允许,我也不敢透露给你啊……”

“当真不知?”蒙仲用怀疑的目光看向戴不胜。

戴不胜有些恼怒地说道:“不知就是不知,你觉得我敢去打听这种事么?‘那件事’……戴璟率军攻击彭城那件事,让大王万分恼怒,杀了好些人,我有几个脑袋能砍?”

这直白而坦率的回答,让蒙仲哭笑不得。

就在这时,有两名宫卫急匆匆地奔来,只见他们气喘吁吁地跑到蒙仲面前,抱拳行礼说道:“郾侯,您果然在这里。我等乃是奉惠相之命而来,惠相有命,命我等将此物转交于你。”

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了宋王偃的印令,将其双手呈于蒙仲。

“这是……”在旁的戴不胜显然认出了那枚印令,神色微变之后,继而好似明白了什么,脸上露出浓浓的喜悦。

他偷偷对蒙仲说道:“此乃大王的印令,有了这枚印令,你就可以统帅宋国的所有军队。……还愣着做什么?接啊!”

『……看来义兄已经劝服宋王了。』

看了一眼满脸着急的戴不胜,蒙仲接过那枚印令,旋即又问道:“惠相……还有什么要你等转达的话么?”

“有。”

那名宫卫点点头,旋即,他走上前一步,压低声音说道:“砀山。”

说罢,两名宫卫朝着蒙仲与戴不胜抱拳行礼,随后便转身离开了。

“砀山……”

把玩着手中那枚印令,蒙仲问戴不胜道:“太子被流放于砀山么?”

戴不胜无奈地说道:“我不是说了么,我真的不知啊。”

说着,他看了一眼蒙仲手中的印令,又补充道:“但……大概是这样了。”

此时此刻的他,满心欢喜。

惠盎命人送来宋王偃的印令,又透露了一个疑似太子被流放地的地名,这意味着什么,戴不胜再清楚不过。

要知道,惠盎可是一位忠心而正直的臣子,没有宋王偃的默许,他是绝对不会那么做的。

在有知遇之恩的宋王偃与亲手教导的太子戴武这父子二人之间,惠盎首先效忠的始终是宋王偃。

想了想,他对蒙仲说道:“大王借惠相之手,将这枚印令交给你,即默许由你全权指挥我宋国的军队……至于大王没有封你官爵,你明白的吧?”

听到这话,蒙仲微微一笑。

他当然明白,宋王偃不封他官爵,很明显就是留给太子戴武来做这件事。

更何况,宋王偃也知道蒙仲不会接受前者的赐封。

把玩了几下手中的印令,蒙仲对戴不胜说道:“接下来,我会前往砀山迎回太子,劳烦司马整顿军队,待太子归来之日,便是我等反击齐军之时!”

“好!”戴不胜郑重地点了点头。

数日后,蒙仲来到砀山,果然在砀山山上的一间草屋内,看到了被流放的太子戴武。

在讲述了缘由后,蒙仲请太子戴武回彭城主持大局。

不得不说,亲眼看到蒙仲手持宋王偃的印令前来迎接自己,太子戴武惊讶的睁大了眼睛,因为他太了解他的父亲,他无法想象,蒙仲究竟是通过什么办法,让他的父王默许了这件事。

正如蒙仲所认为的那样,太子戴武被惠盎、薛居州等人教导成了一位儒家弟子,非常在意孝道,从他丝毫不敢忤逆父亲宋王偃就可以看出。

倘若蒙仲在没有经过宋王偃认可的情况下来接他,戴武是绝对不会跟蒙仲返回彭城的,但既然眼下宋王偃已默许了这件事,那么用太子戴武的话来说:“既父王已默许此事,那么我戴武又岂能放弃我的职责,对这个国家所受到的威胁,对国内子民所受到的迫害视若无睹?蒙卿,请带我返回彭城,且,请助我一臂之力,击退齐军!”

看着眼前这位太子眼中的坚持,蒙仲心下暗暗点头。

他义兄惠盎说得对,太子戴武从来都不是一个懦弱的人,他只是将刚强放在内心。

九月十八日,蒙仲迎回太子戴武,彭城沸腾,尤其是戴武在王宫城墙上激励国人勇敢抗击齐军后,城内的宋人士气大振。

同日,在太子戴武返回彭城前,宋王偃带着一队卫士,无声无息地离开了彭城,踏上了拜访魏国的旅途。

旧王主动退让,储君入主彭城。

宋国,形势立变。

()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书客居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wap.xbiqugu,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